道德经释略

道德经释略
(道德經釋略, 道德经释略) 《道德經》注本之一。 《林子三教正宗統論》之一種。 六卷。 林兆恩撰。 林兆恩(1517-1598), 字龍江, 號子谷子, 明末福建儒士, 融合三教之說, 著書萬餘言, 開創〝三一教〞, 人稱〝三教先生〞, 以道教內丹法為其修養之要義, 卷前有作者自序一篇, 撰於明萬曆戊子(1576), 當作於是年。 序稱: 〝道也者, 非他也, 常道之道也﹔德也者, 非他也, 上德之德也, 上德之德, 常道之道也。 常道上德, 其可得而言乎。 讀者悟意而忘言, 斯為得之〞。 本書共有注文二百四十餘條。 注文廣採王道、 程俱、 呂虛白、 嚴君平、 吳幼清、 吳吉甫等等諸家之注, 參考莊子、 列子、 淮南子以及孔孟、 程朱之說, 從悟道與修養的角度闡發老子的思想。 如釋〝道沖〞曰: 〝道也, 常道之道耶, 沖也者沖也, 和之沖耶。 《中庸》曰“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”, 豈非道以和為用耶〞。 又引金華山人注曰: 〝地戶天門, 出入氤氳。 綿綿升降, 臻襲飛根。 透關過節, 充塞乾坤。 採集靈景, 去其故氛。 沖和入體, 以活谷神, 其有深旨, 非仙不聞。 能知沖用, 飛昇崑崙〞。 有的觀點異於他注, 如釋〝絕學〞為: 〝夫絕學者, 非以絕學也, 而老子之學, 為“道”以為學也〞。 認為絕學即道學。 卷末附其門人盧文輝與陳大道跋文兩篇, 極為推崇此注契合老子本心。 書中所引呂虛白、 金華山人、 司馬溫之注解, 原注不傳, 惟賴本書幸存一二。 卷中注引頗多之宋呂虛白〝講義〞, 以丹道注老, 內容精深獨到, 殊可珍貴。 本書於清咸豐丙辰(1856)由翁天鎧重梓, 今編入《藏外道書》第一冊〝古佚道書及經典類〞。
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?

Поделиться ссылкой на выделенное

Прямая ссылка:
Нажмите правой клавишей мыши и выберите «Копировать ссылку»